最近,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白的一首题为《心经》的现代长诗,在诗坛引起轰动,很多诗人为此撰写评论,对其构思之奇巧、文句之清睿赞不绝口。全诗260句,共4400多字,采用藏头的[详细]
2021-02-28 13:22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苏轼在《和董传留别》的诗中,写下了读书可以养颜的自信: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这就是说,苏轼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,用粗丝绑发,却满腹[详细]
2021-02-28 10:35当所有大人自己都只敢说皇帝的新装真好看,都忙着教孩子为自保而虚伪文饰,都不敢坦白承认善良就是善良、邪恶就是邪恶,当所有大人都不愿为改善孩子成长环境而冒一寸长的危险,付一寸[详细]
2021-02-28 15:40中华民族素有爱玉、崇玉的传统。因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故以鱼为题材的佩饰物,自商周已开始流行。现就商代和西周考古出土的玉鱼,与读者从玉质、器形、纹饰等方面[详细]
2021-02-28 17:20她五六岁时咏蔷薇,说出“经时未架却,心绪乱纵横”之句,其父以为不吉,“此女将来富有文章,然必为失行妇人矣。”这则故事被普遍认为是后人附会,也有学者从她的诗句“至高至明日月[详细]
2021-02-28 16:49从麻鸟、马吊、麻雀到今天的麻将,简单一个词,跨越时空,辗转多地,读音和书写都已发生巨大改变。如今,麻将本身已经演变出了长沙麻将、四川麻将、温州麻将、吉林麻将等等流派,甚至[详细]
2021-02-28 10:49龙舟竞竞,江水洋洋。当我们享受美味的粽子时,不要忘了感恩祖先,更不要忘了一分收获来自一分耕耘。“五月斯螽动股”,在这个季节,养蚕的女工要早起;勤劳的农民在期待着麦熟。《月[详细]
2021-02-28 10:15古时候,文人墨客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,为了寄托怀抱,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房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,这个名字就叫室名。室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,且历史悠久、品位高雅、博大精深,可称[详细]
2021-02-28 14:37小满时节,夏天已经劈头盖脸地到来,以麦类为主的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,但是距离成熟还需要一些日子,所以称为“小满”。农谚说,“小满小满,麦粒饱满”,正是这个意思。[详细]
2021-02-28 13:04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一股全国性的大众儒学热潮在各地涌起,成为当代中国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。这波儒学热的兴起,既是儒学被人为压抑摧折一个多世纪后的强力反弹,又反映了现实社会[详细]
2021-02-28 11:48从前的日子过得慢,人们鸿雁传书、尺牍传情,想念一个人的时候,要翻越好几座山丘与平原,才能牵到ta的手。更多的时候,维系人与人情感的只是手中一张张浸着墨香的绢纸书信,信上一笔[详细]
2021-02-28 16:23挫折烦恼人人会有,怎么对待大有讲究。工作不顺利、追求未如愿、犯了错误挨批评甚至受处分,无端被指责甚至遭诬陷……这类的事情谁能完全避免?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哪能事事都顺心[详细]
2021-02-28 11:53敬称,是古人用对方的官职、身份、名字以及美德方面专门性的词语所表示的尊敬,男性一般多用“君”“子”“公”“先生”“夫子”“卿”等敬词。[详细]
2021-02-28 10:12上起公元前403年,下迄公元959年,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?300多万字的《资治通鉴》,只是执政者的治国宝典吗?普通人如何从这部著作进入历史深处,领[详细]
2021-02-28 11:53君主身边往往不缺少各种意见、建议、谋略,而且从各自角度出发都很有道理,那么如何判断、取舍、听取?历史表明,非雄主往往难有正确的选择。雄主与谋臣,往往是一种共生关系,缺一不[详细]
2021-02-28 15:51刘梦溪在《学术与传统》(三卷本)自序中说:我为学不专主一家,好古而不泥古。与古人为伍,是我穿越千古,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。和古人对话,是请他们屈尊降临到我的身旁,在今日的语[详细]
2021-02-28 10:30“二十四节气”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,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,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,成为日期上的附注。但“二十四节气”申遗的成功再度唤醒了这一被日渐淡忘的传统[详细]
2021-02-28 13:05春意阑珊处,立夏款款来。立夏是夏季的开始,各地气温显著升高,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。“夏”有“大”的意思,“万物至此皆长大”[详细]
2021-02-28 09:45外商生意做得好,就能加封大将军:这样的美事除了出在宋朝年间的广州蕃坊,还能出在哪儿呢?当年,朝廷为了“招商引资”,屡出奇招,在给生意好的外商加官晋爵之外,还会花钱请外洋商[详细]
2021-02-28 10:40从历代文人关于节气的诗篇中,可感知自然的变易与恒定,生命的渺小与宏大。立夏之日,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”,民间有吃嫩蚕豆、立夏蛋等习俗。关于立夏的诗,你知道多少[详细]
2021-02-28 05:19写《安定城楼》时,李商隐才二十六岁,进士及第不久,仕途刚刚开始,或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清高,把人生的成败得失看得太明白,几乎可看成一首诗谶。因为一场婚姻,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的[详细]
2021-02-28 16:47“进退”二字,考验人心,有太多的官员,如近期热播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祁同伟厅长与高育良书记,忘了自己曾经的“寒士本业”。在中国历史上,曾国藩则是一直都知晓自己本是“读书寒士[详细]
2021-02-28 12:26徐枕亚著《玉梨魂》说部,一编出世,不知赚多少人之眼泪。书中以已残之梨花,方开之辛夷,暗合梨影与筠倩二人,极哀感顽艳之致。卷首之《葬花》、《夜哭》,尤竭力为薄命梨花写照,出[详细]
2021-02-28 09:29“雨”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窥见一斑。自古以来,跟“雨”有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。“好雨知时节”“小楼一夜听春雨”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……大概每个受过教育的[详细]
2021-02-28 09:231949年之前的海上画坛,拥有着一批才情兼备的女子,她们或幽兰佳人,或名门闺秀,或才情绝代,今读民国海上周鍊霞、吴青霞、顾青瑶、庞左玉、鲍亚晖等八大才女书画集锦象牙成扇,感悟[详细]
2021-02-28 09:10春来,绿水新涨一篙深,盈盈地涨平了水面。水边芳草如茵,鹅儿的脚丫满跚,鲜嫩的草色,在微风习习吹拂里,染绿了河塘堤岸。画船轻缓移动,绕着九曲水湾游转,望去,横塘高塔,在眼前[详细]
2021-02-28 09:01千百年来,劳动人民就是这样辛勤劳动,不紧不慢,自由自在,恬淡地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激,实践着一种“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”的精神。曾国藩把“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”作为座右铭,认为没[详细]
2021-02-28 08:34成都望江楼,40米高的四层木塔历经风雨沧桑屹立江边。锦江波浪滚滚,令人追想历史风云。薛涛的命运正如她的名字那般,波涛不断。一生中被高官、名士赏识,成了史上首个女校书,但也曾[详细]
2021-02-28 10:24“之乎者也”可以说是古代文言书面语的标志性词汇。所以古人写文章,“之乎者也”用得多,文章就“雅”,作者也受人敬重;若“之乎者也”用得少甚至不用,文章成了大白话,就只能归入[详细]
2021-02-28 10:12要让中国乡间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。除了生态美之外,新乡贤文化更是其题中之义。重建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与雍容大国之眼界、胸怀、气象,应该不只是“富而教之”的必要[详细]
2021-02-28 09:53杜甫还在归京的途中,也是归朝回京的“鸳鹭”之一,只不过他回去得太晚了,几乎掉了队伍:“愁寂鸳行断”(《太岁日》)。因此诗中以疾病解释迟归的原因,希望得到朝廷的谅解与垂怜,[详细]
2021-02-28 15:42哲学的首要责任就是悬解心灵之“蔽”和消除精神的痛苦,因此必须寻觅某些方法和策略去承担这种责任。于是庄子通过自我的哲学运思寻求出一系列的悬解心灵之蔽的方法,并使这些方法进一[详细]
2021-02-28 11:04宋代重文,政府求贤若渴,打破唐科举录取之例,将皇恩覆盖到落榜生阶层,推出了“特奏名”制度。科举考生,落榜并不可怕,只要年复一年地坚持考,考上十年八年,极有可能被取为“特奏[详细]
2021-02-28 14:54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,这是唐代诗人高适送给好友董大的两句诗,安慰落魄的董同学,不要担心前面有没有知己,有没有前途,你这么有才,人脉又那么广,肯定能够大显身手[详细]
2021-02-28 10:26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,《茉莉花》是“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”。在这一点上,约翰·巴罗功不可没。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《茉莉花》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[详细]
2021-02-28 10:11如果说《世说》中有哪一门让我读了不是滋味,那一定是《汰侈》。每次读到《汰侈》中的这些故事,总会感到一股变态味和血腥气扑面而来,尽管故事写得很具视觉冲击力,但仔细想想,这么[详细]
2021-02-28 09:44《风入松》乃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词,词中流露出厌倦官场生活、亟望归老田园的心情。虞集仕宦40年,位尊而爵显,颇得元代几个皇帝的信任。然而实际上,他并没有什么权力,仅仅以一个文[详细]
2021-02-28 16:17文学史常有变故,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、被誉为翘楚,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,比如张九龄。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,承上启下,树儒家典范、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,开李杜风气,被推为一代文宗[详细]
2021-02-28 16:42学点古诗词,也不是为了显摆,而是为了提升文学素养;也不是为了文学素养,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面修养。修养,也就是修身养性,用曾国藩之类的理学家的话来说,就是学诗可以变化气[详细]
2021-02-28 15:00曹植的一首长诗刚开始不叫《洛神赋》,乃《感甄赋》,而恰恰就是这个“感甄”的“甄”,叫唐初的大学者李善挖掘出一个“惊天秘密”。[详细]
2021-02-28 09:51宋代虽无唐代的无限风光和舍我其谁的霸气,四邻夷族虎视眈眈,窥视中原,经济正是乍暖还寒。但是,宋朝历代统治者吸收唐代重用武将而灭亡的教训,重用文人。缘此,文人进入了一个奢华[详细]
2021-02-28 09:15春回大地,百花盛开。春季正是赏花的好季节!古往今来,无数文人赏花咏花,在花中寄托情怀。各花入各眼,各花舒各情!下面,就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,一起踏青赏花吧![详细]
2021-02-28 15:18回溯李密一生,他几乎就是无咎的,因为每一步他都有言在先,没有矫言,他始终让言辞收敛在身形之内,绝不泼出一滴。《易经》讲的无咎,并非天生圣神,一生无过,而是“无咎者,善补过[详细]
2021-02-28 10:21在二十四节气里,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存在——它既是节气,也是节日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“清”表示百草发芽,“明”表示春光明媚。也就是说,到了清明,气候[详细]
2021-02-28 11:17嘉靖三十九年,北有鞑靼,南有倭寇,国家到处要用钱,却发现钱没了。阁臣们开了个会,打算在浙江改稻为桑,种桑织绸,再利用海外贸易填补国库空虚,补充南北军需粮饷。至于粮饷到底补[详细]
2021-02-28 15:33据说历史上最优雅的踏青活动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浙江绍兴,40多位文人名士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,玩一种“曲水流觞”的游戏,将盛了酒的觞(酒杯)放在溪中,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,经[详细]
2021-02-28 09:411200多年前,唐朝诗人圈的“小透明”杜甫听说了一个消息:自己的偶像、诗人圈的大V李白,被流放到了夜郎国!这个消息让杜甫辗转难眠,提笔写下“三夜频梦君,情亲见君意”。[详细]
2021-02-28 09:59最近两天,故宫赏花地图在微博上火了。每年3月下旬开始,紫禁城都会迎来自己的“花季”,并一直持续至6月。期间每个月都会有主打花,每一处殿宇都将被绚烂的颜色装扮。花儿就在这座城[详细]
2021-02-28 09:45在我国浩瀚瑰丽的诗词文化史上,“唐诗宋词”独领风骚。其实,由于各种社会历史等原因,在现存的诗词集录中,实则遗漏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文词,道教青词就是其中之一。[详细]
2021-02-28 15:18清明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,节期很长,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,这20天左右均属清明。清明节衍生于春秋,定型于唐,盛行于宋,一直传续至今。这一天,各地有扫墓、踏[详细]
2021-02-28 15:19中国传统笔墨中的写意精神似乎在当代面临困境:学院主流的展览,与写意渐行渐远;而从少年宫到老年大学,写意的人群却非常巨大,但又流于粗糙泛滥之嫌而被专业人士所诟病。[详细]
2021-02-28 10:57若诸位要做君子,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,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、社会、经济等情形。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,可读左传;欲知古代文学,可读诗经。孔子只讲如何做人,但[详细]
2021-02-28 09:43唐玄宗仪表伟岸,多才多艺,通晓音律,但性格似乎并不大气,见不得别人的牢骚。无独有偶,臣子发牢骚的事,在宋高宗时代也曾发生过,其他不说,至少在这点上,宋高宗比唐玄宗来的大气[详细]
2021-02-28 16:53按照道教内部传说,仲春望日即农历二月十五,是传统的老子诞辰纪念日。可能有读者会好奇:汉代司马迁撰写《史记》时,已经搞不清楚老子的生卒年代了,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老[详细]
2021-02-28 15:17春分位列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,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气,在春秋时代已经确立,《尚书·尧典》称“春分”为“日中”。春分日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。[详细]
2021-02-28 10:15古典诗词字数有限制而含蕴丰富,所以在选句下字上,要覃思深虑,一再推敲,使篇中有警句,成为星群之中的北斗,撑起诗词殿堂的梁柱,使读者不禁击节,拍案叫绝。而一句之中,又有警字[详细]
2021-02-28 07:03一部中国文学史,无时代无梦,无体裁无梦;而论及写“梦”之大师,非汤显祖(号若士)莫属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有人所共知的“庄周梦蝶”,而我以为《齐物论》最为深刻的“梦论”,是长[详细]
2021-02-28 07:00《文心雕龙·章句篇》称“人之立言,因字而生句”。刘勰认为,文字是言语之体貌,文章之宅宇,是人们说话写文章表达思想的依托。“练于骨者,析辞必精”(《风骨篇》),“缀字属篇,[详细]
2021-02-28 06:39春分有三候,“一候玄鸟至”,玄鸟是燕子,春分飞来,秋分飞走。春分节气第二候“雷乃发声”,第三候“始电”。春风,在人们意念中往往是温柔的,其实并非如此。春分时节,北方多大风[详细]
2021-02-28 06:25